在采访对话中,贝德年(Dan Brindle)用普通话打着招呼,此前的多个公开场合和对外发言中,这也成了贝德年一个颇具标志性的特点。
至今年9月,贝德年履职诺华集团(中国)总裁恰满一年,而他已经在中国生活工作时间近40年,从留学中国到长期在华工作并居住,“我经历了中国从八、九十年代到现在近40年时间,作为这几十年变化的亲历者,我觉得整个旅程非常精彩”,贝德年感慨道。
在2020年9月,诺华宣布贝德年接任中国区总裁一职,彼时,诺华公开表示,贝德年将与中国领导团队紧密合作,推动中国整合战略的实施,并在打造诺华外部伙伴关系与扩展药物可及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就此人事安排,业内有分析认为,考虑到贝德年多年以来的企业公共事务和政策背景,这会是诺华在华布局的整体考量。
在政策端引导下,中国医药行业整体向着规范化、效率化方向转变,同时在海南自贸港和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先行先试,中国市场不断融入国际规则和世界秩序。
贝德年在交流中谈及,进入医药行业的早期,他的兴趣聚焦在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和法律事务上,在采访中可以听出,他的学习、从业背景,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关注和熟悉,折射在他对趋势的敏感把握和方向判断上。
自正式进入中国以来,诺华全面布局中国市场,中国区是其全球三大市场之一,诺华方面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诠释公司名称为“承诺中华”。目前,诺华所有的全球业务部门和职能部门几乎都已在中国设立,确保能更好服务中国市场。
在过去的多轮医保谈判中,诺华在一众跨国药企中表现尤其积极,从2017年到现在,诺华已有30款产品进入医保目录。而诺华还在一直积极支持博鳌乐城先行示范区政策的探索和推进,在贝德年看来,这项试点立足国际视野,将海外创新药物以最快速度带给临床急需的患者,在先行示范区积累的经验,还将在未来运用到更多地区和更多患者中。
此次是贝德年履职诺华集团(中国)总裁后首次正式接受媒体的深入专访,分享他对中国医药市场变迁的感受和理解,以及跨国药企在华市场定位与战略布局。
图:诺华集团(中国)总裁贝德年(Dan Brindle)
“结缘中国”
“我是非常幸运的,作为一个亲历者,在过去近40年里,经历了中国从八九十年代开始的每一个时代变迁,特别是见证了整个医药行业的变化和发展,我觉得整个旅程非常精彩”,贝德年对财经网感叹道。
大学新开设了一门中文课程,首批有8个人报名,贝德年就是其中之一。在聊到最初与中国“结缘”时,贝德年回忆道,“或许是缘分使然,我渐渐对中国的语言、文化和生活都产生了很深的兴趣。”1987年,贝德年来到中国,在四川学习中国艺术史,开始了他在中国的“旅程”。
另一个“机缘巧合”发生在贝德年进入医药行业。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贝德年开始在中国工作,最初的工作内容涉及了解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政策,也开始和一些亚洲的企业、机构有了跟多接触。一家制药公司在北京开设办事处和分公司,希望贝德年加入,而对于他个人,因为有一位家人患了遗传性糖尿病,贝德年动心加入,但他也坦言,“在这之前,我其实并没有想过要进入这个行业。”
他谈及,起初兴趣更多聚焦在医药行业的知识产权和法律事务上,而在进入制药行业后,贝德年渐渐喜欢上这个行业,“医药行业非常具有创新性,这是当时吸引我最重要的一点,后来我发现这个行业真正能够改善人们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能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改变,正是这一点,让我深爱着制药行业,在这个行业扎根下去。”
在制药行业,贝德年曾历任礼来、辉瑞、葛兰素史克等多家跨国药企管理职位,工作重点基本一直在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亚太地区事务领域。而在ZY Partners担任合伙人期间,贝德年的专注范围也与中国公司法相关,并长期负责拓展外部战略合作。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变化实在太大了”,贝德年感叹道。“整个医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要归功于良好的政策和各方的共同努力。”据贝德年回忆,他最初进入中国市场时,整个医药行业仅有16000多家药品分销公司,8000多家制药公司,多数生产仿制药,但药品价格高昂,还存在一些药品可及性不足的问题。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行业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政策鼓励本土创新,开始涌现出大量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药品审评审批提速,不断缩短与海外市场上市的“时间差”,同步、甚至早于成熟市场获批上市。中国医药市场的规模由1999年的1216亿人民币,增长至2018年的1300亿美元。
“聚焦突围”
近日,Evaluate Pharma的一组数据显示,如果按照新获批药物的数量,诺华是唯一一家五年上市超过10款药物的公司,在过去5年将12款新药推向了市场。
在经历了2019年拆分眼科业务爱尔康后,诺华现在是一家非常纯粹的制药企业,主要的业务划分为创新药和仿制药两大板块。2021年上半年,诺华产品销售净额达253.67亿美元,同比增长7%,其中,创新药业务净销售额为207亿美元,业绩贡献超过八成。
实际上,在2014年-2018年的几年间,诺华密集发生了一系列业务调整,从广泛拓展全面布局,到梳理整合,聚焦核心业务。而这样的转变也逐渐成为行业一种趋势,在多家跨国药企的全球市场布局中均开始显现。
诺华将爱尔康眼科护理业务拆分为一家独立公司,与之一并的宣布的是,诺华向葛兰素史克出售其消费者医疗合资公司36.5%的股份,在那之后,诺华又决定对巨资收购的山德士进行了瘦身,同意出售公司在美国的皮肤病业务和口服仿制固体制剂板块业务。而在对非核心业务整合、剥离的同时,诺华转而开始聚焦制药,特别是在肿瘤领域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2014年,诺华以145亿美元收购GSK肿瘤产品。
021年上半年业绩公布,诺华肿瘤板块创造了77亿美元的销售,同比增长约2%,在肿瘤领域的收入绝对值位列全球药企第四[LW1] 。
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靶向药物格列卫,到全球首个脊髓性肌萎缩症(SMA)基因疗法药物Zolgensma,再到首款获批FDA开启细胞疗法时代的CAR-T产品Kymriah,多款“重磅药”开启了从抗体药物到细胞疗法的不断突破,诺华不断巩固了自己了行业的地位。
“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是诺华全球业务的一个缩影”,贝德年对财经网说道。中国区是诺华全球三大市场之一,逐渐成为全球市场的亮点。
在最新公布的2021年中期业绩中,诺华中国区的业绩被多次单独提及。上半年,诺华在中国市场上的收入为15.55亿美元,显示出强劲的恢复能力。有业内人士预测,诺华中国区2021年全年的营收有望突破30亿美元,在2018年产业结构调整后,在华营收有望实现连续3年的增长。
据悉,自1987年以来,诺华已有超过80多个创新药产品在华获批,公司预计未来5年在中国提交50个新药申请,并实现中国区的销售业绩翻一番。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我们看到了巨大的未满足的医疗需求,并且中国越来越支持创新的大环境”,贝德年谈到。随着医药监管理念和政策变革,我国正在逐步将“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作为重要的医药创新和审评审批价值思路, 跨国药企在华研发中心经历了从“开设热潮”到“战略调整”的转型,越来越多跨国公司也会在中国布置早期研发线,同时利用中国特有的鼓励创新的大环境,实现药物落地上市。
有行业研究人员指出,跨国药企在华开设的研发中心,虽然在运营模式和辐射范围上各不相同,但所有企业都旨在通过开设创新中心,进入中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中,与其他参与者合作,共同推动研发。
事实上,在2019年底,诺华对上海研发中心的运营重点做过一次调整,用于诺华研发管线药物早期临床开发的全球卓越中心,最先采用创新技术以提升在中国和其他地区临床试验的速度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这意味着上海研发中心的运营重点将从药物发现转为早期临床开发和后期临床试验。同时,诺华也宣布,将通过投资本地风险投资公司,从而加强与中国生物科技初创公司的战略合作。
诺华在浦东张江的上海园区,是继瑞士巴塞尔、美国麻省剑桥之后的诺华全球三大研发中心之一,也是诺华全球研发网络在亚太地区的重要基地。
如何定位诺华研发中心在中国市场的布局,“研”与“发”该如何权衡,贝德年给出的解读是,不要过分关注研发到了哪个阶段,“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研发战略布局,过多强调研发前移或是阶段进展,更多是出于经济效益的考量,这种方式不能代表诺华的看法和判断。”
他对财经网谈到,“大家知道,一个药物从发现到进入临床试验,过程非常辛苦,极具挑战,我们中国团队在这方面的研发能力是走在前列的,像这样的团队,我们只在瑞士巴塞尔总部、美国以及中国配备,我们希望在中国所做的研发活动不仅可以让中国患者受益,同时有助于完成诺华在全球的使命。”
诺华的内部人士也对财经网谈到,“诺华中国已经默认加入全球III期临床试验,让中国的医生和患者第一时间参与到全球创新临床研究中。”这意味着中国能同步参与全球临床试验、有望实现同步递交审批材料,甚至实现全球创新药在国内同步上市[LW2] 。
在诺华上海园区内,有一幢楼被划分出来,外部显得严肃且静谧,“我们平时很少进去,这幢楼是单独划分划分出来的”,诺华的内部人士对财经网介绍,目前是专门用于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WLA)的科学家研究和办公。
据悉,WLA是目前全球汇聚顶尖科学家最多的科学家组织之一。在第三届进博会上诺华与其签署战略合作,通过位于浦东张江在诺华上海园区向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提供办公和实验室设施助,希望实现多学科合作、创建丰富多元的人才库、搭建友好型生态系统,“世界顶尖科学家社区落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科学家天团可以在这里有一个大本营。”
“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创新驱动型的国家,”贝德年对财经网说道,对于诺华来说,创新一直是重点,“我们希望将更多创新的产品从实验室研发推进到上市落地,让更多患者获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他也坦言,未来医药市场的成功是属于创新药企的,如果无法跟上创新的步伐,那就可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
“顺势而为”
中国医改的持续推进为医疗创新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监管部门持续加快创新药械审评审批,加速创新产品进入医保目录,积极鼓励商业健康险的发展,提升创新产品可及性与可负担性,通过先行区政策等把世界先进的医疗产品和药品快速引入中国,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健康需求。
集中采购和医保谈判推进,无论是跨国药企亦或是企业都在面对着快速变化的行业环境。近年来,在国内市场,随着一致性评价和带量采购的持续推进,让仿制药价格回归理性,事实上,仿制药业务在美国也面临着药物价格下降的压力,仿制药无法一直享受价格红利,这在全球市场都是一致的。
而原研药专利不断到期,面临仿制药冲击致使价格下跌,抱守着专利到期药品也并不现实。随着医保调整常态化,“价”与“量”的权衡成为摆在药企面前的一道选择题。对于手握创新药的国内企业,能在医保谈判中挣得一个席位至关重要,在过去多轮医保谈判中,内资药企的态度显得尤为积极,这与成本控制、渠道布局等等因素均有关系,但对于外资药企,更多见的是“保价弃标”的情况,常被解读为“维护全球市场价格”的考量。
但诺华在以往的医保谈判中却表现出了外资药企中少有的“积极”态度,这也反应在相关产品的谈判报价以及最终纳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数量上,信息显示,在上轮公布的国家医保药品目录中,诺华8个新产品及新适应症通过医保谈判成功进入,而从2017年以来,合计已有30款药物被纳入医保目录。
“只有创新却不能实现可及,这样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贝德年对财经网指出,“药物创新要真正惠及患者,特别是关注没有足够支付能力的人”。诺华的理念是希望能够尽其所能,抱着合作的态度,通过透明的沟通,支持国家医保谈判,将更多创新药带给更多患者,“这不仅是让患者获益,也让整个医疗产业获益。”
对于“维护全球市场价格影响价格下降”这样的说法,诺华的内部人士也在和财经网交流时谈及,在他看来,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患者支付能力和保障制度是不同的,保持全球市场价格的统一似乎是不现实的,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调整药品价格或许才更可行。
但是,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提高患者可及性、保证院内市场的同时,相较以往,药品利润很难不受影响,这也倒逼企业加速新产品的准入和上市,对于国内外的企业的均是如此。
随着海南自贸港及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先行先试,加速引进海外先进的医疗产品和药品快速,满足临床急需用药的患者需求,同时探索真实世界数据研究对创新药品中国注册的应用前景,这给了跨国药企推动创新药品引进提供了很大的动力。
在乐城管理局公布的首批可引进的抗肿瘤新药和罕见病药品中,诺华有9款尚未在中国上市的药品就在其中。贝德年告诉财经网,诺华在很早期的时候就开始积极支持这项新政策的推进。早在2018年的时候,诺华旗下药物可善挺登陆博鳌乐城。
第三届进博会期间,诺华与博鳌乐城管理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真实世界数据研究领域深化合作,加速诺华的系列创新产品和医疗方案进入乐城先行区,涉及肿瘤、心血管、眼科、血液病、移植、罕见病等重大疾病治疗领域。
贝德年对博鳌乐城的先行先试政策抱持很大的兴趣。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贝德年已经多次到过乐城,“这项示范政策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他对财经网谈道。在他看来,这项先行先试政策立足国际视野,将海外创新药物以最快速度带给临床急需的患者,在先行示范区积累的经验,还将在未来运用到更多地区和更多患者中。
另一方面,乐城先行示范区还发布了海南及全球特药险,并在日前走出海南纳入北京普惠型医保,与有药可用相辅相成,通过商业医疗保险探索多方共付机制,提高患者支付能力。目前诺华有8款产品进入了“乐城全球特药险”的目录。
当被问及过去近一年的时间里这项合作进展时,贝德年告诉财经网,今年以来,诺华另外三款药物也登陆博鳌,包括一款眼科药物Beovu、用于降血脂药物Inclisiran,以及一款抗肿瘤创新药Alpelisib,这款药物也是全球首个治疗PIK3CA突变的乳腺癌药物。“通过乐城先行示范区,我们一直持续不断地将创新产品带给中国,这让我们感到非常自豪。”据贝德年透露,在今年的进博会上,双方还将发布近一步的合作计划。
贝德年此前撰文中谈到,得益于国家药品集采和医保目录准入谈判等定价与采购政策的实施,不仅为中国医疗卫生系统节约了可观的经费,重要的是,也极大地提高了患者对创新药的可及性。除了药品价格之外,政策还可以更多考虑药物创新为患者和社会创造的价值,推动中国的医药创新,并有望在整个医疗卫生体系中实现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此外,充分利用改革节约的资金,将更多的预算用于支持药品创新和改善创新药物的可及性,特别是针对罕见病。
伴随着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外资药企也愈加重视中国市场,对于中国区公司作为在华的窗口,其在集团中话语权的变化,贝德年谈到,“我们与公司总部定期会面,交换我们对中国市场的看法。诺华全球管理层非常相信中国市场的机会和潜力,在战略层面上,中国市场是诺华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很快会成为我们全球第二大市场,总部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支持,帮助我们持续开拓中国市场。”
中国区公司不仅仅是跨国药企“in China”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for global”的窗口。诺华在年初与百济神州达成合作,引进百济PD-1单抗百泽安。此次采访中,贝德年也提及到这项合作,中国市场不断涌现出一批本土创新生物制药公司,随着中国创新药企开启国际化策略,走向海外市场,跨国公司可以发挥全球运营的经验,帮助中国本土企业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我们非常期待未来中国的制药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发展。”
随着中国市场的扩大和创新环境的改善,重要程度不断被世界看到,需要更能看懂中国市场,读懂中国规则,中国区公司是跨国企业走进来的平台,同时也是走向国际市场的窗口,并且带动更多国内创新企业融入全球市场。
【作者:段静远】(编辑:段静远)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网站首页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投稿信箱
Copyright © 2000-2020 www.youthjk.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青年健康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邮箱:9 070017 99@qq.com